2022-12-13 16:03:25
来源:黎兜兜
如果你也爱刷社交平台,那最近你一定刷到过这样的自拍——
男生的手臂紧紧抓住女孩的腮帮子,将她的嘴捂得严严实实。
女孩抓着那只手像是在挣扎,脸上却泛着红晕,眉眼间尽是楚楚动人的娇羞。
这是在干嘛?
看到照片下的配文“快让你对象给你拍”,才知道,这是一种“秀恩爱”拍照pose。
许多网友竞相模仿了起来,俨然形成了一股新的风潮。
可不知怎的,每次看这样的照片,都隐隐感觉到有些不舒服。
直到我看到了一条评论,才解答了这种不适感的原因:
“这个动作是宣传反恋童和反性侵的,这样改编不太妥吧。”
一旦了解了这个动作背后的含义,“捂嘴拍照”便再也无法具备任何美感,只会让人心生恐惧。
可即便面对网友的善意提醒,仍有博主理直气壮回怼:
“我的社交账号,我自己做主。”
这已经不是无知的模仿,而是纯粹的作恶。
受害者的苦难,在有些人眼里竟是一种娱乐方式。恶劣的犯罪事件,在网络上竟成了“流量密码”。
更令人心寒的是,一直以来,这种消遣痛苦的“潮流”层出不穷——
01
还记得此前横空出世的“家暴妆”吗?
起初是一位西班牙艺术家和欧美明星合作,拍摄了一组“反家暴”的照片。
在照片中,她们脸上的伤痕触目惊心。而妆造的目的是呼吁更多的人关注“家暴”问题。
但这样的初衷,却在网络的传播中悄悄变了味儿——
很多女性博主跟风将自己妆造成被家暴过后伤痕累累的样子,并配文:
“被打了也可以很美。”
“被家暴”成为了一个值得炫耀的符号,甚至被包装成了一种别出心裁的“暴力美感”。
更离谱的是,在评论区之下,还有不少人恶意调侃:
“谁能说眼影的进步不是从家暴开始的呢?”
那些真实遭受过家暴的受害者们怎么也想不到,切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,居然沦为了别人娱乐的灵感来源。
“我挨的打,在你们眼里就是个仿妆工具吗?”
足够戳心,也足够讽刺。
这样荒谬的行径,在美妆圈也并不是第一次见了。
除了“家暴妆”,甚至还有美妆博主创造了“疫情妆”——
为了博取高流量的关注,有网友将新冠拟人化,推出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仿妆,并配上一些毁三观的文案。
当他们嬉笑调侃着“冠酱卡哇伊”时,真正的医护工作者们,却正在辛苦抵御病毒,试图从死神的手中夺回无数面临破碎的家庭。
为此,他们有的失去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,有的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。
化着“疫情妆”的博主,难道看不到这些苦难悲剧吗?
跟风“家暴妆”的人,难道不知道家暴受害者以女性居多吗?
我想他们并非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不妥。
只是在他们内心选择里,有比良心更有价值的东西——
02
“在未来,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时间。”
如今的网络环境,只要抓住流量,就等于抓住了人生转机。
因一条视频、一组照片爆火的大有人在,轻轻松松就能赚到普通人打工几辈子的钱。
一位名叫“殷世航”的短视频网红,便是将流量变现的套路运用到炉火纯青。
他先是通过来来回回的直播“求婚”、“订婚”吸引众人的好奇;
再在直播间以怪诞鬼畜的“耍猴式”演技,引得观众的长时间驻足。
赚流量,也是做生意。
高昂的报酬使他在面对网友讽刺时,得以理直气壮回怼:
“其实小丑是你。”
他的成功为世人展示了一条通往“康庄大道”的捷径。在这条捷径面前,人人都想在网红经济中分一杯羹。
博眼球不一定非得靠优秀。
有时候只要“足够堕落”,也能达到目的。
还记得网红“郭老师”吗?
刚开始,她以刻意扮丑的形象出镜,以疯癫怪异的郭言郭语博关注。
后来,她言语恶俗,行为出格,还故意挑起是非引发大众争议。
这样管用吗?
不可否认,是有用的。
郭老师有700万粉丝。
为什么会喜欢这样一个网红?
有人说,既可以在她的土味与滑稽中寻求在生活中的优越感,还可以宣泄压力得到片刻的放松。
因为笑就笑了,无需过脑。
看似低劣的演技,却给观众们带来了一阵阵短频快感,引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戏谑、模仿。
她的装疯卖傻实则直击人性的欲望,掀起了一波粗暴的“审丑”热潮,直接将其送上了网红顶流的宝座。
那参与这场狂欢的看客们呢?
03
在电影《现场直播》中,就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:
用上了子弹的手枪射击俄罗斯轮盘,以生命为赌注转动转盘,最终的胜出者可以赢得500万美金。
随着游戏时间线比较长,观众一开始的恐惧慢慢变成了麻木。
直到最后两个人的生死一刻,才点燃了观众们的兴奋点。当被枪击中倒地的那个人身上涌出鲜血之时,引发全场欢呼沸腾。
这样的剧情充满了荒诞气息,但却并不是魔幻主义,而是开始在现实中上演——
去年6月份,甘肃庆阳一位19岁的少女在一栋大楼的8层欲跳楼轻生。
楼下聚满了围观者,他们却并不是为了劝解少女,而是一边喊着“怎么还不跳啊”,一边拍下视频放到网上。
在他们所发布的视频中,丝毫未见对生命的怜悯,有的只是冲在“吃瓜”第一线的骄傲与对流量的跪舔。
最终,女孩在看客们的嬉笑起哄声中纵身跃下。
只有试图营救她的消防员趴在窗台上,发出了令人心碎的嘶吼和哭喊。
人群散去之后,悲剧再度成为了“故事”,在众人口中一遍遍传阅。
从目睹悲剧,到无视悲剧,再到调侃悲剧。
我们用笑声代替思考,用消遣掩盖苦难。
娱乐,却成为了永恒的主题。
最后。
不可否认,这是一个需要娱乐的时代。
生活的压力不断驱使我们在别处寻找“甜味剂”。
于是我们依靠网络刷刷土味视频、磕磕cp找“甜味”。快乐确实也不分高低贵贱。
但这也是一个警惕娱乐的年代。
可以寻找“甜味”,但不能放纵毫无底线的娱乐。
什么都能消遣,其实是一种堕落。
当悲剧成了谈资,丑恶成为了噱头,我们终将失去了对真正快乐的感知力,和对真实悲剧的同理心。